WWW.AMITUOFOCN.COM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多人只看到现实的、眼前的利益,只想到自己一时的方便,没想到应该先给别人方便,而这个方便可能只是举手之劳。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10-14 15:44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禅林网 2019-08-09 16:11
我们在任何境界面前都要面对一切,接受一切。很多人觉得这非常消极。从实相的角度来说,消极与积极只是名相的分别知见,只是个概念。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7-12 14:16
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7-09 14:48
“四大皆空”,空在哪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7-04 10:36
菩提大愿是指一切为众生能够离开痛苦,获得究竟快乐而发的愿。在佛教里面菩提是究竟圆满的,大愿就是把所有众生度尽。因果是因缘和合的果报。
凤凰网佛教2019-06-28 14:39
出家,首先就要去除我慢,培养谦卑。一个不谦卑的人,他无法得到别人的东西。一个谦虚的人,就像长饱满了的稻穗一样,头是低垂的。
大风号“如瑞法师”2019-06-25 09:17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6-17 13:53
对于女性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认识。提到女性,中国和西洋对于女性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见解。佛教对女性又有什么持平中道的看法呢?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6-10 13:54
人要活得有智慧,人要活得有精神,人要活出来好心情,人需要常激励自己。依于佛的教法用慈心,说爱语,身行真正,你一定会成为一位有智慧的人,一位快乐的人,一位自在的人,一位大家喜欢的人。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6-05 14:10
2019年5月25日—27日,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主办的第二届庐山论坛将于文圣山——庐山举行。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9-05-28 09:58
世间人有病苦灾难,往往杀生祭神,祈求福佑。这种方法真的能消灾延长寿命吗?印光大师说:既然有病苦,理应戒杀放生,念佛修善,对自己的宿业进行忏悔,业力消除,病自然就好了。
凤凰网佛教2019-05-21 09:51
我们一念生起就是一个种子,有了这个种子,如果遇缘就要变现行,人的生命现象就是这样在不断地产生,然后又随因缘而灭。
如瑞法师2019-05-07 10:40
佛教中诸如“楞严咒”等护身符挂件,古往今来,颇受大众的喜爱,佩戴者甚多。佛经中记载,若恭敬佩戴者,必可遣除一切妖魔鬼怪、毒虫猛兽之恼乱,消除种种灾祸,增长福德善根。
凤凰网佛教2019-04-22 10:12
十大愿,是总说的。我们昨天跟大家讲的是总相;十愿里头,每愿是不同的,这叫别相;但是,同名行愿,是同相。那么,礼赞、供养,它是别的不同,这叫异相。这成就了我们一个普贤之因,就叫普因。但是,这普因呢,是共相。随便哪一愿,都是成就普贤的、行愿的因,但是各住各位。各住各位就把这个同相坏了,就叫坏相。大家先懂
凤凰网佛教2019-04-12 10:03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士农工商之职业,不但了无妨碍,且能启发心灵,精于本业。以心不散乱,作事有主,如理乱丝,神凝则易,心躁则难。所
凤凰网佛教2019-04-12 09:58
一般而言,皈依就是信仰!希望通过领受外在助缘的力量,从他力改变内心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相应!佛法讲缘起,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内在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者之间的力量,就是自他二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仰赖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助缘,我既相信愿力,同时又去念佛,这两者之间的
凤凰网佛教2019-04-12 09:49
“什么东西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东西”?答案是欲望,众生不能被“欲望”左右。在对于生活问题与信仰误区上,大和尚结合佛教经典故事与实际生活的案例,指出对于学佛者来说,一是要重视因果,通过讲述佛门中著名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的典故:一是杨岐方会禅师节约常住灯油,不背因果的故事;一是宝寿
凤凰网佛教综合2019-03-08 09:58
今天很多佛教徒,对佛法不都是一种功利和实用主义的信仰吗?比如有病了,才学佛。再比如,临时抱佛脚,抱正当了,高兴:“哎呀!学佛真好!”如果没抱正当,他就问:“这佛到底慈不慈悲呀?”告诉大家,佛永远是慈悲的,有没有缘,那是我们的问题!
哈尔滨极乐寺2019-01-11 14:04
随喜功德,就是我们见到别人的这些善举以及成就之后,要发欢喜心,以欢喜心去随喜他人。或者说有人发心去做好事,我们见到之后发欢喜心,去帮助他们成就这些好事,去成就这些功德事业。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涵。
凤凰网佛教2019-01-02 16:54
什么是大事?生死就是大事。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认识到生死烦恼时时刻刻在逼恼着我们,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8-12-20 09:19
编者按:现代人的烦恼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无休止的攀比所造成的。我们如果能够见到他人的成就或对社会所做的一些好事,发欢喜心,以欢喜心去随喜他人。或是去帮助他们成就这些好事,成就这些功德事业。我们当下随喜,当下就是快乐自在。随喜与功德连在一起,叫随喜功德。这是什么意思呢?功德,简单来说就说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8-12-19 14:03
编者按:你知道学佛为什么要持戒吗?你认为持戒重要吗?静波法师告诉你:无论是法律还是戒律,对于佛教徒来讲都要遵守!很多人会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戒律就是为他服务的;以为戒律可以持就持,不可以持就不持。这是荒唐的,无论是法律还是戒律,对于佛教徒来讲都要遵守!如果不遵守,那就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没有负责任。如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8-12-17 12:51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凤凰网华人佛教2018-12-14 14:35
你真的知道生命的意义吗?你是不是很在乎输赢?大多数人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正由于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着烦恼不堪的日子。
凤凰网佛教综合2018-12-10 14:57
编者按: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太多太多,因为我们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宗性法师告诉我们: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
凤凰网佛教综合2018-11-13 13:47
为什么许多大德、居士、大修行人也会生病?台湾佛教界享誉盛名的忏云法师告诉你:我们为佛法无论自修、利人,决定是有因有果,决定是不错的;而在这里头闹病、受苦,那是自己的业障。
凤凰网佛教综合 2018-11-12 15:22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佛教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一位正信正行的佛教居士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如何做正信正行的现代居士,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凤凰网佛教综合2018-10-15 13:59
最近网络社交平台上流行这么一句话:“人间不值得”,对于听惯了各种铺天盖地的鸡汤——如何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当下这种“丧文化”,更像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温柔的抵抗,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才是当代青年内心最真实的状态。
凤凰佛教2018-08-16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