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中部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连绵起伏。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梅岑山东麓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建筑总面积22795平方米,占地3701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
普济禅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宝陀观音寺”。明、清两朝,普济禅寺经过三次兴废,至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慧济禅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圆慧初创。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
慧济禅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由阿难与迦叶侍之,大殿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千手观音木雕像。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海内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法雨禅寺亦称后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
明万历八年(1580),蜀僧大智首创海潮庵于千步沙之北,二十二年改海潮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永寿镇海禅寺”,故名镇海禅寺。清顺治、康熙年间几次新建扩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赐帑金续建,拆金陵(南京)明故宫移此,重建为圆通宝殿(又称九龙殿),赐额“天花法雨”,改称“法雨禅寺”。雍正九年(1731),赐帑金大修,琳宫辉煌,遂成巨刹。
法雨禅寺基宽200米,深235米,殿台六重,依山起势,飞楼插空,蔚为壮观。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 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法界为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并按自身的轨则。界,即为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观音法界就是关于观音菩萨和观音文化的集合。
观音法界的总体构想是要打造以观音文化为主题,集朝圣、观光、体验、教化功能于一体,集观音菩萨和观音文化之大成的观音博览园。“观音法界”相应的功能定位为:呈现观音信仰的平台,培养佛教人才的摇篮,度化四众弟子的心灵家园。观音法界要以中国汉传佛教传承千载的观音信仰为内核,以观音圣地普陀山僧团为主体,在硬件形态上凸显能够代表当代佛教建筑最高典范的“建筑地标”,在软件功能上成就现代佛教弘化理念的“精神地标”,打造成当代佛教建筑的传世之作和观音信众的心灵家园。
道慈法师,俗名翁兴旺,1953年6月生于佛教家庭,浙江舟山普陀区人。1980年在普陀山慧济禅寺依了开大师剃度出家。
道慈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浙江省政协九届、十届委员,舟山市人大四届、五届代表,普陀区政协四届、五届常委等职。1994年至今,出访过日本、泰国、新加坡、意大利、罗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佛教交流,弘扬观音文化,尤其深受海外华人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
道慈法师讷于言而敏于行,诚恳朴素,廉洁务实,本分待人,从容处事,修崇净业,行具禅风,语默动静,皆具宗门特色,曾经在普陀山三大寺任过监院,爱护大众,关心后学,成就闭关阅藏法师数十人,以清净戒行为世人作福田,以服务常住为丛林作表率,慕名皈依者遍及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