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 梵华一念微信公众号时间:2019-11-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做出这样的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四大部洲 舒珺 摄
孙悟空托生于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他乘风破浪,来到西牛贺洲求仙寻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受观音菩萨指点,保护南瞻部洲东土大唐而来的唐僧去西牛贺洲拜师学艺。这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加上北俱卢洲,构成了佛教世界观中的“四大部洲”。《增一阿含经》说,人间有四个天下,即四大部洲,在须弥山四方的咸海之中。
神话世界往往是人类对理想秩序的想象,也就常常被帝王搬到人间,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敬修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的贵族,特别尊奉藏传佛教,在皇家园林内外大量仿制藏传佛教建筑。乾隆十八年(1753年),厄鲁特蒙古准格尔部首领达瓦齐发动叛乱,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派兵5万,一举平定叛乱,乾隆为了庆祝这次评判的胜利,就在清漪园万寿山后山修建了“四大部洲”。
八小部洲 舒珺 摄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漪园的四大部洲在万寿山后山破土动工。十九座藏式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北宫门长桥上向南眺望,金碧辉煌。此后,乾隆皇帝在此礼佛,一切礼仪、礼器均按照藏传佛教规范。
前有须弥灵境,这座汉式殿堂因收到地形的限制,省去了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只留下正殿和配殿。北侧修建一座入口牌坊——“慈福”牌楼,第一层为三个牌楼围城的广场,经过广场可见建筑群;第二层平台为两座面阔五间的二层配殿——宝华楼和法藏楼;第三层台地上构筑一座九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上悬“须弥灵境”匾额,殿内供奉诸神几十尊。
两侧有三米高的经幢,后又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体量高大,装饰及为华丽,象征世界中央的须弥山。南侧长方形(清漪园时是三角形,后改建为长方形)平顶台上的佛殿代表南瞻部洲,东侧的半月形平台佛殿代表东胜神州,西侧的椭圆形平台佛殿代表西牛贺洲,北侧的方形平台佛殿代表北俱卢洲。这四种不同的形状,又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地(方形)。
四大部洲正是这种宇宙世界的现实形象。此外,还有八座小殿象征着八小部洲,每一大部洲旁分建2个小部洲,提诃洲、毗提诃洲、舍谛洲、上仪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矩拉婆洲、拉婆洲。
南瞻部洲改建的山门位于须弥灵境北面高出地平约10米的金刚墙上,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三角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间,坐北朝南。歇山黄色琉璃瓦顶,内有哼哈二将泥塑像。山门东、西各有1个六角形小部洲。东小部洲旁有1座绿色梵塔。
山门南面的香岩宗印之阁清漪园时是一座3层高阁,光绪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
香岩宗印之阁南面山顶处为北俱卢洲,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正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单檐攒尖顶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正方形碉房式平台上,2层,坐南朝北。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东、西各有1个六边形小部洲。西北侧有1座黑色梵塔。
西牛贺洲位于香岩宗印之阁东侧,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椭圆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椭圆形碉房式平台上,2层,坐东朝西。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南、北各有1个六边形小部洲。西南侧有1座白色梵塔。
东胜神州位于香岩宗印之阁西侧,清漪园时是一座坐落在月牙形碉房式平台上的佛殿,1981年改建后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落在月牙形碉房式平台上,坐南朝北。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它的南、北两侧各有1个长方形小部洲。东北侧有1座红色梵塔。
除了中央大阁和四大八小佛殿之外,又有日月二殿和四色宝塔。日台在东、月台在西,分列阁后,均为坐落在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庑殿顶小佛殿。日台坐西朝东。月台坐东朝西。均高4.63米,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中央大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建绿、红、白、黑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象征佛教不同的智慧。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象征佛经“十三天”。这一切形成了佛教世界的人间想象图,帝王心中的理想国就这样被搬到了人间,成为冷落蒙藏王公的政治工具。
故事在指尖划过不过一个瞬间,岁月已悄然走过一个世纪。1858年,当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队来到大沽口外,曾经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改变。年轻的咸丰皇帝惊讶地发现,世界不是由“四大部洲”组成,而是由四大洋、五大洲组成的。醒悟已晚,随着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八里桥全军覆灭,包括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遭到英法联军大肆抢掠并付之一炬。清漪园中的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后山“须弥灵境”也在劫难逃。
1886年,慈禧太后退居二线,政权逐步教给光绪皇帝,清王朝的经济实力达到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清政府重建清漪园,取“颐养冲和”之义,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
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七年海军军费修复颐和园,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三分之一。由于资金有限,重建的香岩宗印之阁与乾隆时期的原建筑相差甚远,形制远不能与乾隆时期原貌相提并论。
不久,慈禧太后又一次与西方列强交战,这一次杀到京城的是八国联军,颐和园惨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溪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80年,政府斥巨资修缮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佛塔,基本恢复了光绪年间的原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如今,在四大部洲里穿梭,或许能寻找到些许康乾盛世的荣光。(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