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知识>禅修念佛的你目标在哪里?

禅修念佛的你目标在哪里?

来源:微信公众号“苏州圣堂寺”时间:2021-02-18

  佛门修行,无论修持哪个宗门,恐怕都离不了开悟见道,否则,盲修瞎炼,将终无了期。

1.jpg

  所谓“开悟”,其实是“开示悟入”一语之省,它指的是开悟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与入佛知见。《法华经·方便品》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从这一目的出发来看佛门的修持,“开悟”便成了学佛升堂入室的必经之津梁。

  而今佛门中行人,许多只注重于外表形式的修学,而忽视了对内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谓的“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切中了这一偏执的肯綮。离开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见;若不能生正见,便无法开悟。

  佛门中的“开悟”,并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一点儿也不错的。再看禅门中那些开了悟的禅师所述的偈颂,更能说明这一点:“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更不疑。”(灵云禅师开悟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宋代无名尼开悟偈)这些偈子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禅者修行的开悟,必须走完一条十分艰辛的路。

  因为,人生无始旷劫以来的无明业障及今世与生俱来的所知障,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断除的,而不断除人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则又无法见到正法,也更无从谈得上开悟了。而佛门中的修行,又贵在身体力行。

2.jpg

  学佛的目的应该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须先见佛(开悟见道)。如果开悟就等于成佛的话,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号上睡觉,等待佛德加被而开悟成佛;参禅者悟后也无须向上一路;修观者再也犯不着止息妄缘,精进不已了……其实,皆不尽然,自古至今的不少发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无一时开悟见道之时,然而,他们未见得人人修成了正果。这其间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地指示了修行人:在开悟后仍须精进不懈,方能不退转而得阿罗汉道。若单凭一时慧根灵气,见性便弃修,则非独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堕落之危。

  对于悟后的再修,在禅门中则更为强调,尤其是在南宗的禅师们咐嘱开了悟的弟子时,往往语重心长地说:“善自护持”。所谓“护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见,精进修持,永不退转,而证正果。沩山禅师勘验弟子悟与之符契后,便咐嘱地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见《沩山灵祐语录》)再说,沩山当年在百丈禅师那里因拨火而得悟后,百丈也是如此咐嘱的:“汝今既尔,善自护持”。(见《五灯会元》卷九)。

  沩山灵佑禅师开示学人顿悟后的护持,颇具卓见,且至今对于修学仍有指导意义。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

3.jpg

  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见《沩山灵祐语录》)“顿悟”可使学人一念见性,明了修持的方向;而“护持”则可将那些未能顿净的无始旷劫以来的习气除去,使那些未能顿净的现业流识得以净尽。这便将“顿悟”与“护持”之间的关系,讲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个正确的入门之径。

  非得禅家如此,无论修持哪个宗门,若不开悟,焉知修行方向?石头希迁禅师在《参同契》中所说的“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早就指明了“开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历代禅师对其徒弟的“善自护持”的嘱托,无疑也是开悟后精进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