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知识>新昌:充分利用发祥地的地位 将佛教中国化引向深入

新昌:充分利用发祥地的地位 将佛教中国化引向深入

来源:微信公众号“微言宗教”时间:2021-01-05

佛教中国化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回溯历史,历史上的新昌,作为“六家七宗”的主要活动地,是佛教中国化的发祥地;面向未来,新昌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将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断引向深入。

新昌是“六家七宗”代表的活动中心

两晋时期,随着般若类经典的陆续传译,般若学的“空”义,进一步进入中国佛教学者的视野;与此同时,晋室南渡,玄风流行,与般若学“空”之论在理论旨趣上的契合,使得般若学得以广泛传播。

然而,由于经典不备、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中国佛教学者对般若学的“空”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思潮学说。

新昌,原属越州的剡县,古称“剡东”。后梁开平二年(908),析剡县之新昌等13个乡,置新昌县,寓新建县“昌隆”“昌盛”之意。1958年11月并入嵊县。1961年12月重新设置新昌县。

“六家七宗”时期,鉴于新昌钟灵毓秀、没有战乱,便成为这些佛教宗派的主要活动地。当时,除了“本无宗”之外,其他宗派的代表人物均集聚于此讲经说法,使新昌成为佛教般若学研究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主要活动情况如下:

微信图片_20210105140527.png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时在新昌境内活动频繁的支遁,作为“即色宗”的代表,与道安努力区隔“佛学”与“玄学”的态度不同,在对“般若学”基本要义的把握上毫不介意,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地借用“玄学”来对“般若学”加以阐释,并发挥自身在名士圈中的影响力进行传播。

“人能弘道”,或许正因为这种“玄佛并济”的态度和“会通玄佛”的实践,支遁的“即色义”充分体现了“二迹无寄,无有冥尽”的思想,更为切近“中道”的立场和般若“空”的正义,可谓在教义上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六家七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早期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更多是佛教本土化的问题,即外来的佛教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容并济、相得益彰的问题。而两晋时期活跃于新昌的“六家七宗”代表人物已体现出这样的文化自觉。

“六家七宗”运用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化的

针对早期传译经典的晦涩,且大、小乘经典混杂并行的状况,中国佛教学者运用的是“格义”“合本”和“得意忘言”等方法,而不是印度龙树一系的“中道观”。

在般若学初传时期,“格义”与“六家七宗”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对“六家七宗”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六家七宗”对“格义”之法也有继承有批判。

而在早期般若学发展阶段,面对经本混杂、同本异译等复杂情形,“合本”运用是基础性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佛教学者通过运用“合本”方法,在研习般若学经典的过程中,确立并论证了各自的思想,进而形成并发展为“六家七宗”。

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学者创造性地诠释了般若学的“空”义,应该说是运用“得意忘言”之法的结果,它既融通了中印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又消弭了不同译经之间的矛盾。而“得意忘言”的影响不仅限于“六家七宗”,还长期伴随着中国佛教思想的演进,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家七宗”阐释的般若学“空”义是中国化的

起源于新昌的“六家七宗”之第一家为“本无”,又分为“本无义”和“本无异”二宗。“本无义”,在不同程度上将“非有非无”对绝对的“有”和绝对的“无”的双遣都偏向了“无”的一边。而“本无异”,主张“从无出有”“无在有前”,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有生于无”“有始于无”等观点的影响较为明显。

“六家七宗”之第二家为“即色”,即以“不灭假色”为主要特征,虽然认识到“色之无自性”,但未能领悟“无自性的色”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色”,亦即“色本就是性空的”,就未能直接领会“当色即空”。

“六家七宗”之第三家为“心无”,其思想特征基本可概括为“心空境不空”,以“空心”“空观”或称之“观空”的方法,实现对“空”的体证。其关于心体“神静”的观点,与周易老庄及王弼贵“无”论的旨趣,颇有相似之处。

“六家七宗”之第四家为“识含”,其认为现象界的万法都是“梦中惑识”,待梦醒既觉、长夜破晓,则能“倒惑识灭”,故云“三界为长夜之宅”。“识含”之名,即“识含于神”,也是“存神”思想的体现。

“六家七宗”之第五家为“幻化”,其认为“世谛之法,皆如幻化”“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因为“幻化”,所以为“空”,这也成为此宗得名的原因。这种肯定修行主体、“存神”的思想倾向,也是东晋时期具有共性的思想特征。

“六家七宗”之第六家为“缘会”,其从“因缘和合”的角度理解“空”,用“推拆”的方法把握“空”。对佛教“二谛”的理解:以缘会故有,为世谛(俗谛);以缘散即无,为第一义谛(真谛)。

上述可见,由于受限于经典传入数量和翻译水平的不足,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教般若学思想的理解、阐释和传播难以摆脱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六家七宗”对般若学“空”义的阐释与般若学的正义并不十分契合。但这种偏颇或谬误,恰恰集中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六家七宗”开启了中国佛教独立发展的主体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鸠摩罗什入关,历经二百多年的酝酿,以“六家七宗”为标志,形成了中国佛教义学的初步格局,开启了中国佛教独立发展的道路。它所代表的早期般若学研究已体现出中国佛教的主体性,与后世的学派、宗派,不仅是时间上的先后相序,更是思想传统和文化基因的内在传承。

在“六家七宗”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义学名僧辈出。不过,他们对般若学的研习虽未中断,但已式微。究其原因,与他们对般若性空学说的反思密切相关。中国佛教学者从“六家七宗”开始对“实在论”的坚持,既体现为对“修行境界”的终极依持,也体现为对“成佛主体”的根本关切。

因此,中国佛教的“心性论”,虽然对印度佛教的“心性论”有所继承,但并没有照搬印度佛教的发展路径,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范式;同时,中国佛教义学对心性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实则也是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心性论”相互影响的过程。

此外,从“六家七宗”开始,中国佛教学者已着重建立佛教义学的阐释路径,通过“二谛论”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的理论旨趣、发展脉络、阐释路径等“四梁八柱”性的重要问题,自起源于新昌的“六家七宗”起,实则已有了自己的建树。

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  挖掘“新昌佛教”文化底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新时代的新昌佛教,在坚持佛教中国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将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弘扬“新昌佛教”文化气质

作为“六家七宗”的活动中心、智者大师圆寂之地,新昌佛教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后,新昌将充分利用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气质,积极成为新时代重要的佛学文化交流中心。

打造“新昌佛教”文化名片

新昌县域文物古迹众多,以大佛寺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古迹保存完好,新昌将与周边声名远扬的佛寺,如杭州灵隐寺、台州国清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寺、七塔寺等,形成整体效应,并注重特色发展,擦亮“新昌佛教”这张鲜明的文化名片。

(作者葛瑶瑶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  张玺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0年10期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