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艺术>禅宗音乐空的美学意境

禅宗音乐空的美学意境

来源:微信公众号杭州佛学院时间:2020-12-17

  空在中国哲学中代表着一种重要思想,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提到的“空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空山是清雅宁静的空寂世界,空灵中蕴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也是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认为道是“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虚灵而不昧,故其无,所以空,能够包容一切。相对于道家的空,佛家空的思想非常复杂,在佛教看来,一切色相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色就是空,外在的世界是虚幻的。《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意即为世上一切皆梦幻,如同露水和闪电,瞬间即逝。中国艺术中讲求“空灵”,侧重展示虚空世界中所包含的意韵。

微信图片_20201217144621.jpg

  禅宗美学表现空灵的境界,往往体现在诗、书、画和乐中,因为禅的境界与它们之间有着相似和相通性。禅宗中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禅宗的境界不是空无所有的,禅不是要表现永恒的寂寞,而是追求“静虑”,并不是死寂。禅宗在借用此语时说明禅的境界,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在此境中,人与自然冥然契合,“人”没有了主观的欲望和目的,达到一种无己的状态,达到“空”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而人的意识的淡出,世界的意义即由此彰显。太虚大师强调佛法的超越性存在说道:

  佛法要在实证,非如世之哲学宗教,或则虚悬一的,无由自达,或则自为束缚,执著愈甚,所谓太极,所谓上帝,所谓天,所谓道,莫不皆然,即近世之所谓形而上学,其意无非欲发明宇宙万有之本体,而求得一根本解决之道。然亦徒托空言,无由实证,而不知唯佛法之实证一心真如为达到形而上学之目的之不二法门也。(《佛乘宗要论》)

  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审美体验,由超越法度而实现圆融,最终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在主体的世界中,从审美的角度而言,本土之空的实质乃虚,留出空间,无论这个空间是居住的存在还是意义的载体,都是一种经验存在。水流花开之境,是世界在说,人不说了。人的意识的淡出彰显了世界的意义。

  禅宗音乐由于以乐喻禅,对佛教而言,音乐是“教体”,它承载了全部教理和教义,在禅宗大师看来,音乐与禅有着内在的相通和天然的联系,说乐就是说禅。音乐与禅都是不可言说,需要体验和感悟,因为“音乐与禅一样,在本质上便具有‘反文字性’,一切企图用语言来‘描述’音乐的尝试,都是徒劳的。……正像禅强调体悟和心灵的感受一样,音乐需要的也仅仅是感受,是个人的、不可替代的感受。”禅宗音乐美学意蕴中,我们发现空之美学内涵的丰富性。

微信图片_20201217144628.jpg

  空由超越法度而实现圆融,最终面向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在整体世界中,本土之空与佛教之空融合,本土之空的本质在于让渡于一种经验的空间,即虚。佛教之空乃通过体性诉求整合世界,此二者的相融使得虚与未虚归附于具体可感的一体世界。这样一个世界或为人生的梦境所映照,或者成为一种审美的意境观照。从艺术的视角而言,空灵之境可以发现世界的奥秘,在绘画艺术中,讲究“无画处皆成妙境”,诗词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美学观点:“空则灵气往来”,“词要清空,不要实质”。空作用于心灵产生美感,产生空灵的审美境界,空灵的境界来自心灵的空,如果没有心灵的空,一切都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心之空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二十四诗品》道:“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审美的心灵就像空潭,静而无涟漪,于是才有空明,盎然的春意才能熔铸其中。这样的境界才是自由的境界,即佛教所说的“得大自在”,所谓“自在”,就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不受外在的限制。禅宗的“青山不碍白云飞”,这种意境在于心无尘埃的清净,在这种清净中感受与世界的深层联系。空的世界才是自由的,在审美的世界中,挣脱束缚只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在禅宗中,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将其称为“无心法”,即存有“无念”之心,悟到了“无念”——没有念头,就是得道了。

  在佛教音乐中,以乐喻禅突出的特色之一,是从音乐审美的视角揭示佛理和禅意。其特点是颂古诗解读公案之禅心的音乐审美视角。所谓颂古,是指以偈颂(诗)的形式来表达对公案中的深意即禅心的领悟。作为“四法要”第一位的梵呗,其以歌咏,声曲抑扬,在法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梵呗让佛教氛围浓郁虔诚。梵呗之声唱,梵音令人欢愉而超越。《华严经》云:“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梁慧皎《高僧传》说:“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而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益,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佛教有“梵音”之说,据佛经所言,梵音者,大梵天、佛所发音声之谓。梵呗使得佛教崇拜、讲经说法富于美学趣味。

  历代禅师的演唱佛法,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楞严经宗通》中:“天亲菩萨,自弥勒内宫而下,无著菩萨问曰:‘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证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曰:‘只是这个法,只是梵音清雅,令人乐闻。’若信得只是这个法,天上人间,本无净秽,而常住真心,安所不能解脱哉!”中国佛教禅宗非常重视用清雅的音乐弘扬佛法、教化信众、开导众生的作用。因此佛教音乐的审美观是将佛教的超越性表现出来,在审美效果上是提供一种空灵的审美意境引导信众向往的净土的彼岸世界。(蔡洞峰 蔡虹等)

(摘自《吴越佛教》第16卷)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