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知识>何为佛弟子四众

何为佛弟子四众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普陀寺”时间:2020-09-25

 21.webp.jpg

     四众,亦称“四部弟子”、“四部众”,是佛教专有名词。对“四众”的解释,有“佛弟子四众”和“出家四众”两种说法。前者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后者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佛弟子四众”。

      其实“四众”这一名词,翻阅《妙法莲华经》时不难见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载: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  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而《妙法莲华经文句》更对“四众”做如下解:
      “四众”者,旧云:“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
22.webp.jpg

      通俗来讲,佛教里的四众,其实指代的是佛陀讲法时,恭敬、尊重及赞叹佛陀的弟子。不仅有男女僧众,还有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其中“比丘”及“比丘尼”为出家二众。
      比丘,意译为“乞士”,指既从如来祈求佛法来养育法身的慧命,又向世间人乞求衣食来维系自身的生命。
      由于出家学佛的比丘,将了脱生死而不再受业障的困扰和支配,使得魔王失去一个可利用和支配的对象,进而心生恐怖畏惧。因此比丘也有“怖魔”之意;此外比丘尽其一生寿命,坚持清净戒律,破烦恼恶业,所以又有“破恶”、“净命”等意涵。
      比丘尼,意译“乞士女”,含义与比丘相同,用“尼”音表示女性,也即女比丘之义。印度传统上虽然对女性有歧视,但佛却允许建立比  丘尼僧团,让印度女性有多一个选择。在佛教僧团中,养育释迦牟尼佛长大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是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而在佛陀时代,修行成就的比丘尼也有很多,其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便为代表之一。
印度古代各教派其实都有出家的规定,出家者统称为“沙门”(也写作“桑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但由于古印度其他教派并未在中国形成较大影响,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

      人们习惯将出家二众称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父相同。现今,不管出家人是否受戒,不论年龄大小,称为师父或者是法师较为妥当,对寺院住持则称某某和尚。

      以上介绍的是出家二众,接下来谈的则是在家二众,包括“优婆塞”及“优婆夷”。
优婆塞,意译“信士”、“近事男”,指在家学佛的男性佛教徒。优婆夷,意译“信女”、“近事女”,指在家学佛的女性佛教徒。二者俗称为“居士”。其中“居士”一词是梵语(gṛhapati)的意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也即居积财货之士,后来转用为居家修行的佛教徒的通称。
      在家人信仰佛教,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最基本条件是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是皈投或依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
受持三皈,要经过一定的佛教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皈仪轨》为其说明三皈的意义,本人则须表示从此以后皈依三宝。这样便可成为优婆塞、优婆夷。
      随着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从师受菩萨戒。受持三皈等戒法,主要是皈依佛、法、僧,决心趣向涅槃之路,请师为证。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戒、传戒,便是皈依某法师,那就狭隘理解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深义。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当然也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汉以来,出家的程序随着佛教的发展趋于完备标准。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征求全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此人便成为“沙弥”。

      待“沙弥”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团同意,召集十位长老大德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此人便可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云游参学,居住各寺院。

      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尼戒,成为式叉摩尼。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
      在印度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都是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允许三人同时受。
      佛法传入中国后,唐宋时期,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做“行者”,服各种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到来,经过官方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官方认可传戒的寺院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官方指定。凡是未经官方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因无寺籍,故为私度,要受到处罚。

      以上情况到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有“三坛同受”的制度。欲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自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传人。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而十方丛林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十方丛林公开传戒时,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官方度牒,而僧籍仍属于原剃度师所在的寺院。到清朝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

      佛教的出家制度非常严格,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绝不允许受比丘戒。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和精神病,身负官差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总共有十三难,十六遮。
      至于受比丘戒后,又不能安住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份。
      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比丘尼身份,却私自违犯戒条,这叫做“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团评判,要受到相当的处罚。
      受五戒的在家居士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份。
      唯菩萨戒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的说法。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