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知识>愿力是否可以成就净土佛国?

愿力是否可以成就净土佛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普陀寺时间:2020-09-15

微信图片_20200915104949.jpg

  佛教净土本质上是一种修行境界,与净化自身的修行实践密切相关。但早期佛教基本不谈佛国净土,其产生与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观念紧密相联。在佛教的立场,这世界的诱惑太多、障碍太多,无法使我们顺利修行,因此,有着宏大慈悲愿力的阿弥陀佛才来到世间,凡是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必接引。净土的成立离不开佛菩萨普度众生的行愿、净化自身的修行、对众生的教化,而修行净化的程度又取决于个人。佛教认为,人所成就的净土,是与人自身的思想、行为相关的。因此佛教尤其偏重于人自身精神的清净与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人自身思想、行为的清净程度作为贯穿不同修行境界的主线。


  禅宗公案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他们是师兄弟。一天,他们行脚到河边正要过河,但适逢大雨,河面水涨却又无船可乘,岸边还有位焦急不安待渡的女子。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然后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师弟不断抱怨师兄:“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是犯了大戒。”师兄不予理会,行事如常,到晚上也一觉睡到天明。而这位师弟却辗转难眠,对师兄白天的行为耿耿于怀,认为他犯了大戒,且不知忏悔。师兄醒时见师弟一夜不眠,问明原因后,师兄便说:“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这个故事便是在说明不受环境污染。虽然对环境也有所接触,但不因接触而心波动,或生嗔心。过去的已过去,不在心里牵挂着,这就是清净。神秀和尚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便是意指每个人心里都是有佛性的,可是外在的现象世界是虚幻的。即便佛性如明镜般澄澈,也避免不了外在灰尘的污染,所以要常擦拭,保持干净,使心灵处于一种干净、自由、淡泊的状态。


  今天我们强调的“人间净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离开人间另求净土并不是修行的目的,每个人时时拂拭心田的灰尘,凭借清净之心,结出清净的善果,以良好的行为,纯正的思想,创建一片人间净土,才是佛国净土之真谛。愿力能否成就佛国净土,其实是看我们的所愿是否以人为本,并对人类以外的各众生心怀慈悲。其内核是让我们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进而到成佛的境地。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大乘佛教不唯自度还愿度脱他人。常言一切有灵含识,等同斯福,愿意把自己的功德同众生分享,这悲悯济人的胸怀,也正是佛教清净为基,慈悲万物精神的具体写照。随着人们道德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生出的愿力,也能使得因为私心和烦恼所引出的嗔痴怨怒逐渐消散,从而使人间社会日益净化,自创心灵上的妙乐净土之时,也圆成一片美好、和谐的人间乐土。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