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时间:2024-10-30
10月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名山与祖庭”分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分论坛以佛教的法脉传承为主题,旨在“共参名山胜迹,同结祖庭法缘”。杭州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径山禅寺方丈戒兴法师作为“名山与祖庭”分论坛的筹备负责人、主持人,与 31位发表嘉宾在内的百余位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共同探讨佛教历史资源,交流发展传统法谊。
名山与祖庭,是两千余年来佛教信仰、思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转化、发展凝结成的我国佛教中国化成果的突出标识,是佛教文化影响与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佛教国际交流的友好纽带,更是熔铸佛教因应时代价值的文化根脉。
论坛现场,31位与会嘉宾先后发表主题演讲。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旨从祖庭的文化功能、佛教的包容智慧、法脉传承等角度碰撞思想、分享经验,深入探讨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永寿法师介绍了峨眉山佛教的法脉传承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慧持被认为是峨眉山普贤信仰的起点,唐中期澄观朝礼峨眉山进一步推动了普贤信仰。晚唐时期,青原系法脉传至峨眉山,慧通禅师建立了宗派传承。宋代临济宗传入峨眉山,密印安民等高僧推动了临济法脉的传承。明代曹洞宗传承以别传禅师为著,而临济法系则更为兴盛。清初破山海明创双桂禅派,对峨眉山临济派传承产生了影响。当代峨眉山佛教以《华严》思想和普贤菩萨精神为指南,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新理念,形成了“一座名山、三个中心、五妙共品”的发展格局。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法师回顾了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近十年的工作情况:2015年,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与多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五台山信仰国际研讨会。2016年,成立了“五台山佛教国际研究院”,后更名为“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旨在推动汉传佛教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未来的研究院将继续支持佛教学术活动,弘扬文殊菩萨的智慧,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融合。日本国际(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大谷哲夫先生畅谈日本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禅师的传承法脉,以及他对曹洞宗的影响和现代日本曹洞宗的嗣法现状。大谷哲夫先生指出嗣法的重要性,提出嗣法是佛教中法脉传承的重要证明,道元禅师对嗣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尊重。道元禅师从如净禅师那里接受了嗣书,成为曹洞宗的重要传承,这一传承至今仍在日本曹洞宗中保持。现代日本曹洞宗依然保持了嗣法的传统,通过嗣书和嗣法仪式,确保了法脉的纯正传承。道元禅师的教诲和对嗣法的理解,对后世的曹洞宗僧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保了曹洞宗的法脉传承。
北京大学哲学系李四龙教授讨论了侨僧与祖庭文化的功能:佛教自4世纪传入中国后,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对外交流的重要角色,具有民间外交的功能。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佛教对外交流活跃,影响到了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汉传佛教成为该地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侨僧是指那些跟随移民“下南洋”弘法布教的僧人,他们在海外定居并建立寺庙,对当地社会发展和侨民与祖国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强调了祖庭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侨僧在海外弘法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通过弘扬祖庭文化,可以加强汉传佛教海内外祖庭的交流合作,推动佛教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李四龙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英国亚太基金会信息与安全智库国际安全主任Dr. Sajjan M. Gohel先生畅谈了他对于天台宗佛教的见解。天台宗为法脉传承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过程,确保了法脉的延续、教义的完整性以及接受传承的弟子的精神成熟。通过拥抱天台宗,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充实,我们可以满足于自己的无常,获得和平与休息,并与我们的祖先建立更有意义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教授介绍了关于禅宗宗统、祖统、法统与中国化的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界创立的民族化教派,理论上接受印度禅法,但在组织系统上自成体系,受到中国传统宗族思想与祖先崇拜的影响。禅宗的宗统说对后世佛教和禅宗发展影响很大,确立了法统的地位,使禅宗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化进程。他强调禅宗在中国化过程中,通过宗统、祖统、法统的建立,形成了独特的教派特色,并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教授聚焦于汉传佛教祖庭文化,探讨了其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特色。祖庭指的是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是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的发源地。祖庭文化是以寺院道场为空间载体,以祖师大德的悲智愿行和教理法门为核心的佛教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祖庭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和发展。祖庭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信仰、文化和学术价值。祖庭文化是中外佛教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国际汉传佛教界的交流合作和心灵沟通。汉传佛教祖庭文化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显著的特色。祖庭文化作为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对于促进国际佛教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清远法师概述了桐柏山太白顶白云禅系法脉传承。他详细介绍了桐柏山白云禅系的主要法脉传承,包括华光端德、慧照圆明等历代祖师的传承。白云禅系自创立以来已有240年的历史,法脉延续,分灯十方,与时俱进,展现了中国近代佛教一个分支祖庭的发展风貌和进程。文章强调了白云禅系在佛教传统中的代表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通过白云禅系的法脉传承,可以观察到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代发展。
越南中央佛教教会国际部常务委员解贤法师强调了佛教文化在越南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福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定明法师介绍了黄檗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其影响,指出黄檗禅起源于唐代,由黄檗希运禅师创立,强调顿悟和心性哲学,影响深远,遍及中国并传播到日本。黄檗禅与临济宗的关系密切,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的指导下开悟,临济宗的教义和实践深受黄檗禅的影响。黄檗禅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隐元禅师的努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了黄檗文化它不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体现。黄檗学作为一门学科,为研究黄檗文化提供了方向,有助于促进未来的文化交流和弘扬。
从祖庭出发,祖德先贤们在梯山渡海、求法弘法的过程中,撒下了和平的种子,生生不息。“名山与祖庭——佛教的法脉传承”分论坛旨在珍惜、维护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法谊,发挥祖庭在连接各国佛教界方面的纽带作用,促进不同文明、不同信仰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共存和交流互鉴,为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佛教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