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佛教故事> 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情怀

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情怀

来源:微信公众号天童禅寺时间:2021-06-29

  坐落在东海之滨宁波的阿育王寺, 是著名的禅宗古刹,因珍藏有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闻名中外,深为信众崇敬礼拜。光绪三年(1877)秋日的一个午后,一位青年僧人来到这里,参礼舍利,为表明信仰的坚定与虔诚,剜臂肉燃灯供佛,自燃二指,从此自号“八指头陀”。

  一、出世缘:洞庭波送一僧来

  释敬安(1852-1913),字寄禅,俗姓黄,为黄庭坚后裔。湖南湘潭县人。名读山,字福余,父名宜杏,母亲胡氏,世代务农。母连生数女,祈求观音赐子,怀孕后梦兰而生。7岁丧母,与年仅两岁的小弟“抚棺寻母哭失声”。11岁入村塾,不久父亲撒手人寰,家贫废学。“那堪一旦父亦逝,惟弟与我共荒宇。悠悠悲恨久难伸,搔首问天天不语。” 一日,牧牛在村塾前避雨,听学生诵唐人卢纶诗“少孤为客早”,不觉泪下,为塾师周云帆所见,问其落泪原由,甚是同情,令他在学堂打杂,暇时可听课。可惜不久,周先生亦病故,再度辍学。此后他曾为一富家作书僮,因不堪主人虐待而辞工。又随工匠学手艺,备尝艰苦,常常被师傅鞭打,昏死数次。

微信图片_20210629102257.jpg

  一日他 “见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所摧败,不觉失声大哭,因慨然动出尘想。”1868年,遂依湘阴法华寺东林长老出家。半年后,赴南岳衡山祝圣寺,礼贤楷律师受具足戒。翌年春,仰慕恒志禅师道行,参学于衡阳岐山寺。

  他在寺中,曾见维那精一法师常以诗自娱,就劝导说:“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耶?”维那师则回应他“汝灰头土面,只合参枯木禅。焉知慧业文人别有怀抱也?”又鼓励他说:“汝髫龄精进,他日成佛未可量。至文字般若之昧,恐今生未能证得。”他听后深受震动。

  21岁时,游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登楼后,同行的道友,分韵赋诗;他因不懂格律,在一旁“澄神趺坐,下视湖光,一碧万顷”,脑海中忽然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之句,众人莫不称奇,后得湘阴县名绅郭菊荪指点,授以《唐诗三百首》。自此,于清磬木鱼之余,兼习诗词。“山僧好诗亦好禅,兴来长夜不能眠。” 生平颇有诗名,寂后杨度为刻《八指头陀诗文集》传世。

  25岁,参学江南,游方十年后返回湘中。此后受请出任南岳上封寺、衡阳罗汉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长沙神鼎上林寺诸大名刹住持。五十岁时,受东南名刹天童寺两序礼请,至天童寺晋山,直到圆寂。

  二、悲悯心:余独何心惜一死

  禅师一生苦吟不辍,留下大量的诗文,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1887年黄河郑州段决口,致使千万百姓受灾严重,写下《郑州河决歌》,“圣人千载不复生,黄河之水何时清。浊浪排空倒山岳,须臾沦没七十城。”

微信图片_20210629102302.jpg

  又写有《江北水灾》诗云:“死者随波涛,生者何所栖?相携走泥泞,路滑行步迟。饥来欲乞食,四顾无人炊。儿乳母怀中,母病抱儿啼。仓卒骨肉恩,生死终乖离。不如卖儿去,瘵此须臾饥。男儿三斗谷,女儿五千赀;几日粮又绝,中肠如雷鸣。霜落百草枯,风凋木叶稀。掘草草无根,剥树树无皮。饥啮衣中棉,棉尽寒无衣。冻饿死路隅,无人收其尸。伤心那忍见,人瘦狗独肥。衰哉江北民,何辜罹此灾。”遭受水灾的民众流离失所之状,令人唏嘘,其“人瘦狗独肥”之句,更是让人悲哀。

  三、爱国情:国仇未报老僧羞

  大师生活的年代适逢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时,他写下大量的感怀诗,“身在佛门,而心萦家国”就是其生命的真实写照。

  1884年7月,中法战争,中国战败,他听说后,夜不成寐,食不知味,忧心如焚,唇焦舌烂,三天三夜不能合眼。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写了五首绝句,其一为:一纸官书到海滨,国仇未报耻休兵!回看部卒今何在?满目新坟是旧营。其二为:时事已如此,神州将陆沉;宁堪忧国泪,忽上道人襟。李鸿章代表清廷和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他在诗中哭道:“天上玉楼传诏夜,人间金币议和年。哀时哭友无穷泪,夜雨江南夜未眠。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和英、美、俄等八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他痛感国难当头之日,君主懦弱,群臣昏庸,难觅匡扶社稷的忠臣。“落日青山远,浮云白昼昏。衣冠一时盛,肝胆几人存?” 对一味以钱买和的清政府,只有哀哭泪无穷。“落月哀猿不可听,声声欲唤国魂醒。”

  1904年日俄为争夺中国的土地,在东北发动战争,他写道:“修罗障日昼重昏,谁补山河破碎痕?独上高楼一回首,忍将泪眼看中原!”“茫茫沧海正横流,衔石难填精卫愁。谁谓孤云意无著,国仇未报老僧羞。”

  四、护教志:青天欲坠云扶住

  禅师始终认为,佛法之衰微,由于僧众人材的缺乏。1908年他在宁波筹办僧学,被推举为僧教育会会长,开办有僧众小学与民众小学。1912年,各地侵夺僧产,毁像逐僧之事时有发生。中国佛教界在上海开始筹建中华佛教总会,同年4月,各地佛教代表代表在上海留云寺召开筹备会,寄禅法师被推选为会长,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团体。

  为了维护庙产,1912年底,寄禅法师赶到北京,和法源寺住持、弟子道阶法师赴北洋政府内务部陈情,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主管其事的礼俗司司长杜关态度蛮横,请愿未获得结果,反受侮辱,他气愤辞出,当天晚上胸膈作痛,圆寂于法源寺,世寿62岁,僧腊45。太虚大师对此评论说:“和尚必为佛教史中一伟大人物者,尤在乎末后一段光明。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虚云老和尚闻讯悲愤写道:“回忆北平凄绝处,龙华残寺影空留。”

  五、禅境意:高山流水道人心

  禅师的诗文表达着他对世事的关切,同时作为一个禅僧,他自有他的生命境界。

  他有一首《送春》:“一枕烟霞睡味赊,不知春去野人家。数声啼鸟幽窗外,惊起山僧扫落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阶下苔痕绿,庭前草色青。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猿来护持,鹤至听经。

  另一首诗更让人神往:“瀑布长千丈,迢遥挂碧天。何当剪一片,缝作衲衣穿。”

  禅师仿佛预知时至,在他逝世当年,就为自己建了“冷香塔”,作为埋骨之处。写下:“六十二年梦幻身,惹人欢喜得人嗔。”“虚空击碎浑无事,大地何曾有一尘。”“青凤山下聊葬骨,白梅花里且栖神。”

  禅师在法源寺留下的最后诗句:“苦无济困资,徒有泪纵横。觉皇去已邈,谁为觉斯民。”

  禅师一生与花为友,在太白山天童青龙岗遍植梅花,自撰《塔铭》曰:佛寿本无量,吾生讵有涯,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丹嶂栖灵窟,青山遇客家,未来留此塔,长与伴烟霞。

  太虚曾评论大师这一因缘:“梦兰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终,以花为因缘,以花为觉悟,以花为寄托,以花为庄严!”

  长老有一首诗很感人:

  生来死去无遗憾,

  惟有君亲未报恩。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