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江佛学院”时间:2021-05-12
缘起
浙江佛学院 组织召开院内首次宁波市社科基地立项课题、院级立项课题研究讨论会,会议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展开讨论,各项课题负责人分别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困惑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广泛交流。此次雪窦山弥勒文化院共有4项课题列入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研究项目,其中3项为浙江佛学院 法师主持,分别是惟祥法师的《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之再探》、延晗法师的《弥勒信仰民俗化研究》和普超法师的《阿毗达磨“时间”论辩意趣探究》。刚晓法师的《〈解深密经〉记》列为2021年度院级项目。浙江佛学院编辑部将对各课题负责人及其课题内容进行专访整理,以便大众加深对我院科研工作的了解 。
《“弥勒信仰民俗化研究—以唐五代时期契此和尚为例”》科研课题专访
——专访延晗法师
课题负责人简介
释延晗,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耐磨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礼嵩山少林寺上永下信大和尚剃度,依止太姥山平兴寺上界下诠法师受具足戒,戒幢佛学研究所禅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我院教师,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禅宗。延晗法师曾多次参加佛教学术研讨会,并提交多篇论文出版。
弥勒信仰与契此和尚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括弥勒信仰在内的菩萨信仰,同样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征。中国佛教史上所谓“弥勒禅”、“弥勒净土”等现象,正是其中的典型体现。当然,最令人所乐道的当推弥勒信仰与佛教“神僧”(“应化僧”)的并进关系。唐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契此和尚(俗称“布袋和尚”者)为代表的“神僧”形象,皆与此密切相关。
《宋高僧传》成书于北宋端拱元年(988)。据其记载,契此约出生于唐代,籍贯明州,有说其俗姓李。自号“长汀子”,长汀为明州奉化的溪名。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契此向有游方和尚的形象,体现其行化活动的民间性与非主流性。此后的文献记载,则更具体化为“明州布袋和尚”、“四明布袋和尚”等,甚至更有俗称“布袋师”之名。
在《宋高僧传》记载中,颇引人注目的是,引述了契此遗偈“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之句,称其应化形象乃是“慈氏垂迹”。
弥勒信仰教化效应
从契此和尚与弥勒信仰中国化的关系来看,从中透显出佛教菩萨信仰之于佛教中国化的教化效应。这种教化效应,通过“应世而化”与“应法而化”这二大路径而实现。具体地说,所谓“应世而化”即注重佛法之于世间教化的作用,指出《宋高僧传》中对于契此和尚的相关记载,更多地体现了弥勒信仰中“应世而化”的一面。所谓“应法而化”,则体现了应化灵异中与佛法(如般若、神通等)内容的相关性。在后世佛教文献及民间传说有关契此和尚弥勒应化身的记载中,更多地补充了弥勒信仰之于“应法而化”的另一面。在这种补充过程中,尽管充满了文学化加工改造的痕迹,但同时也充实了契此和尚佛教思想及其民俗化影响的流传内容。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内容,可以说表现于“民俗佛教”的出现。如果从民俗佛教的意义上看,契此和尚之被佛教界视为中国化佛教人物的“弥勒形象”,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围绕本文的研究问题与旨趣,本文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通过把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期刊文集、民间传闻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寻找更加生动的史料,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开辟新的角度和视野,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找到新的突破与发现。
2.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新的视角看问题。从已有的多家论述来看,其中不乏有对其它学科的借鉴,但研究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对于弥勒信仰民俗化研究来说,宗教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有很多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对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有很大帮助。鉴于当前弥勒信仰民俗化研究方面的不足,我想只要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另辟蹊径,定会有所收获,希望可以为整个弥勒信仰民俗化研究的发展发挥独特的启迪意义。
弥勒信仰几乎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据相关文献记载,东晋高僧“弥天释道安”,“每与弟子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唐代玄奘法师,“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覩史多天宫。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覩史多天,见弥勒佛。”降至民国时期,则更有太虚法师博通诸宗而尤以弥勒信仰为归趣。
有论者指出,弥勒信仰是佛教文化中的“救世主”信仰。此论虽以西方基督宗教信仰为参照系,但多少透露出弥勒信仰的未来时间属性。不过,从弥勒信仰的内容属性来说,特别是世间教化属性来说,则需要作更层次的信仰社会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