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建省佛教协会”时间:2021-03-03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形态,群体生活,个体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两千年来的演变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古老的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做到既要契理契机,又能顺应时代?这些课题对于现代的僧人来说,堪称一次思想与行动的大考。为此,我们邀请到了法云法师谈谈关于现代都市寺院如何践行佛教中国化的思考。
确立都市寺院的新定位
法云法师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7年,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当代佛教发展与创新解决了方向性和方法论两大难题,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
针对现代都市弘法中遇到的诸如信仰缺失、文化自信缺乏、慈悲心丢失等问题,法云法师提出了“以弘法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慈善,以慈善培植信仰”的现代都市寺院总体发展理念。他认为,佛教中国化要着眼当代中国,服务现实社会,立足净化人心,弘扬传统文化,推广慈善观念。弘法、文化、慈善三者互为呼应,是支撑都市寺院发展的基石。
让弘法活动融入城市生活
佛法是众生通向出世间的一扇大门,寺院最大的功能是弘法利生。在都市寺院弘法,面临信众结构复杂、需求多样、思想多元等诸多问题。法云法师认为,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寺院,要勇于面对新情况,不回避矛盾,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空间。要看到地处都市商业中心的特有优势,把新时代视为发展新机遇,打造都市寺院,让佛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寺院由常住法师组织、带领各项弘法活动,如地藏经共修、八关斋戒、精进佛七、禅七、佛学班、护法培训、临终关怀、常态念佛堂等,通过一系列的熏修学习,引导信众树立正知正见正信,让慈悲、平等、利他、施舍等观念法门融入人心。通过发挥弘法、文化、慈善三个中心平台的作用,众多参与者从不同方位走进寺院,感知佛法妙义。法师、护法、信众们身体力行,把弘法做精做细,引导更多的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感恩社会、奉献社会,让寺院成为净化人心的红尘净土,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文化、公益两翼齐飞
法云法师说:“现代佛教寺院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弘扬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借助自身的诸多优势推动和促进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深度融合。”
法师提出,寺院可通过成立书院等机构,以公益化、社会化运作,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市民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开设传统文化讲堂、生活美学讲堂、社区讲堂等系列特色讲堂,成为市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寺院还可以借助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聘请专家学者组建团队,常态化开展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寺院通过成立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益活动,从助医、助学、精准扶贫、关照孤寡老人和公益理念传播等方面济困扬善,让更多人在善心善行中感受慈善,以利他、互助的理念与行动助力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鸿山寺在现代都市中的担当与践行
法师指出,鸿山寺院整体重建时,就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注重传承与现代的高度统一。在寸土寸金之地,临街处比原来退让了7米,留出人行道和廊道,并设立便民电梯,开放网络服务,提供自助素餐,以与现代都市相融合的姿态,拉近与都市信众的距离。同时,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制度,规范全体法师以戒为师,恪守清规戒律,使与红尘闹市仅一窗之隔的寺院,不受佛教商业化不良风气的干扰,维护了佛教场所清净庄严的形象。
2015年寺院重修落成,鸿山书院与鸿山慈善会也同步设立。从此,鸿山寺形成了以弘法为核心,文化、慈善为两翼的发展架构。寺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弘法内容、僧团管理、道风建设、人才培养,发挥厦门区位优势,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现代寺院管理机制,力求弘法活动既符合佛教精神,又能满足当下社会需求,以入世精神,做出世事业。
寺院如何在现代都市践行佛教中国化,是整个佛教界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愿我省佛教界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发展新机遇,共同为践行佛教中国化奉献新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