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浙江佛学院”时间:2021-01-06
11月29日—1月17日(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二月初五)雪窦寺举行冬季49日弥陀佛七。佛七期间,僧俗二众每日于法堂内礼佛、念佛、绕佛、静坐。每晚亦请学院师生为大众授课。法师们深入浅出,寓教于理,大众无不摄心静听、获益良多。以下是部分法师开示节选。
宏广法师讲授“什么是打佛七”
⊙ 宏广法师:什么是打佛七?打佛七又叫做念佛七、佛七,是修学净土的一种修行方法,是指修学净土者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放下万缘,全身心的投入到念佛中去,并以期望达到一个较好的修行成果,当下往生极乐净土或是为以后的往生净土积攒念佛的资粮。佛七的缘起。(那么)我们都知道打佛七是以七天为一个周期,为什么不叫打佛八、佛九,以八天或是九天为一个周期呢?因为我们说的打佛七,它是有经典作为依据的,佛在《阿弥陀经》里边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古来的祖师,就以七天作为一个修行的周期,规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参禅,或七日诵经等。如果感觉七天的时间不够,还不过瘾,还想更加的精进,则还可以再增加至两个七十四天,或是三个七二十一天,甚至七个七四十九天,像我们这次的精进念佛七就是七七四十九天。
觉照法师讲授《净土十疑论》
⊙ 觉照法师:净土十疑论。《净土十疑论》被赞为“东土第一净土论典”,是智者大师所作,是为了破除净土行者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疑惑:如有修行次第上的疑惑,有与通途法门不同处的疑惑,有专修、普修上的疑惑,有凡夫能否往生、如何往生等上的疑惑。我们学习本论就是为了能够断疑生信,破除十疑后,希望在心中能够建立起信愿的基础,因此被称作净土宗的根本教典。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就是说身心全被束缚,不得自在的凡夫,恶业既厚又重,一切的烦恼一丝一毫都未断。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缚凡夫如何能够往生呢?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延晗法师讲授 “禅定的作用”
⊙ 延晗法师:智者大师讲:“坐禅如护持灯明”。禅定的主要作用是“定”。慧如灯,外边有风吹动,灯焰摇摆,照明作用发挥不好。护住灯焰,不让他摇摆,让他安定下来,照物就会比较清晰。修禅定的意义在于护持自己的智慧之光。如无智慧照亮,单修禅定就是“空心静坐”,古人称之为“痴空定”,与泥偶无别。以戒持定,以定发慧。慧可以证菩提。佛法的关键要落实到智慧上。智,了诸法空相;慧,知诸法如实相状。禅定是“思维修”。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肯定是不对的。《六祖坛经》言:“一念住即死,别处受生,自救不了”。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心数起,数,即所,即心所有法生起之意。对境起心,是自然现象。不受所起之心的束缚、控制,而能控制所起之心,这就是修行的效果。我们看凡夫俗子,看见色起淫心,结果控制不住,反被淫心控制,堕落了。有修行者见色起心,但此心完全控制得了,这就是“得大自在”。
昌空法师讲授“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的不同特色”
⊙ 昌空法师: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显示的不同特色。净土,什么叫净土呢?一般说“净”是清净的意思,“土”是刹土,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各式各样不同的净土,但我们从经典当中所知道的净土如:西方极乐净土,是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说的;东方药师净土,是佛应曼殊室利童子请问而说的;上方弥勒净土,是佛应优波离尊者请问弥勒命终生何国土而说的。所以不论什么净土,佛都不是无因无缘而说的。各类净土,都有其殊胜的地方,其实每个净土,都是极为理想的,都是值得求生的,问题在于修行者本身,愿求什么净土而定。我们往生到净土,或闻佛陀说法,或听菩萨说法,对于个自身心来讲,都是有非常大的利处。所以净土法门弘传至今,历代佛法中的修行者们求生净土的很多,但都不一定求生某个净土,而是每个净土,都有修行者发愿往生。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就算是生到净土,不论是那种,并非都已所作已办,还得在净土中,或从佛陀处听法,或从菩萨处听法,并依所听闻的法,如法实践进修,方能得到往生净土的实益。自然,到达净土的修行者,在那种道行气氛瀰漫的整个环境下,没有不随众进修的,都在充实自己修为,不会懒惰懈怠。所以往生净土,就有这样的好处。
崇戒法师讲授《净土或问》
⊙ 崇戒法师:问曰。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答曰。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珠。修分多类。摄其多类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一曰观想者。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即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或者法性观。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从理上讲,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皆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则不坏心佛。”又如《楞严大势至》云:“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事上念佛,如《弥陀经》云:“执持名号,乃至至一心不乱。”即此事上的念佛一心不乱,若用心念念,佛号念念不断。名事一心也。若能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自然与慧相应,此即是理一心。真歇了禅师:“一心不乱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连摄中下二根之义也。”事一心念佛,如诸净土经论所说。或一生系念。或三月系念。或晨朝十念。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时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断专念。加以深信之力,净愿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极乐。又下而至逆恶凡夫。临终十念亦许得生。此摄中根及下下根也。
供图|资圣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