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ITUOFOCN.COM
来源: 峄山兴国寺微信公众号时间:2020-05-21
本性非善非恶
《诸子百家》讲,人的本性是善,秉性是恶,习性是可善可恶。因为我们是欲界众生,恶性多,善性少,所以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易经》讲吉、凶、悔、吝,只有一个吉,其他三个都是不好的,也证明了恶多善少,这是我们秉性决定的。佛教讲:“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的恶性多,烦恼习性重,才会感召到这个娑婆世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习所成性。如果你一生都接触好人,可能这一生就能学好;一生接触的都是恶人,可能就会学坏。《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讲了这个道理,我们投生到哪个家庭,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业力所感召。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探讨的一个课题,属于世间法的范畴,不符合佛教的圣教量。如果结合佛法来考量这句话,儒家的这个定义是有漏洞的。严格讲“善”也不可说,人本性里没有善恶,如果说有善,那说明还是有恶,善和恶本来就是对法。人的本性非善非恶才最为恰当,用起来能出一切法,这才符合人性。智者大师讲:“成佛了也不断性恶。”我有恶的手段,用不用那是我的事,但性恶不断。“佛不断性恶”是天台宗的独创,其他教派没有这个说法。成佛成菩萨了,对恶人也要用“恶”的手段去对治和教化他,这并不是佛菩萨恶,而是手段“恶”。因为不“恶”的话就治不了他,所以必须用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佛菩萨用这个“恶”是去帮助有缘的众生,这就是天台宗的伟大贡献。
“成佛了也不断性恶”,是你本性中需要的东西,这个“恶”不会造恶业,能以“恶”治恶。虽然造了这个业,但不会成为生死的业、烦恼的业,而是度众生的业。佛教里善恶是个对法,有的善多,有的恶多。佛法讲三性:善、恶和无记。禅宗讲不思善,不思恶,思善思恶是对法。那无善无恶的时候是什么?非善非恶的时候是什么?这些词都是不一样的。天台宗讲到“双非”时,很多人就搞不明白了,这个越探讨越深,不学到相当高的层次,这些名词是很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