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现代佛教网!
现代佛教网微信

WWW.AMITUOFOCN.COM

首页>般若讲堂>万朗法师:普贤行愿 菩提心源

万朗法师:普贤行愿 菩提心源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佛教协会”时间:2020-04-03

  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他是大乘佛法行愿的象征,也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他以十大行愿作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十大行愿对于修行菩萨道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门。


1.jpg


  一、略说普贤行愿


  首先,何谓“普贤”?“道满宇宙”曰“普”;“德邻极圣”曰“贤”。就是指普贤菩萨的道遍满宇宙,德与圣人一样。其次,什么叫“行愿”?“愿”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也就是修行的指标;“行”是指朝着所发的心愿去努力地实践,以趣向理想。愿如海深,行似山高,行山能满愿海。假若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是盲目的,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同样,如果只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么愿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愿,还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愿望,这样才能有愿必成。


  为何尊普贤菩萨的行愿为“愿王”呢?因为普贤菩萨所发的每一愿都是以无尽法界的众生为所缘,并以广大无限量的心去行,而且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无有疲厌。总之,其行愿之大,遍覆法界;行愿之贤,具足万善;行愿之远,尽未来际;行愿之深,称合法界。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早参访的一位老师是文殊菩萨,然后在文殊菩萨的指示下,他开始遍访善知识,直至最后参访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为他宣说了重重无尽普贤行愿大海,并告诉他具体的修法内容就是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的核心内容就是这十大行愿,这是普贤菩萨为我们成就诸佛无量功德所提供的修行坦途,是众生践行菩萨道的十条纲领。


  通俗来讲“礼敬诸佛”就是要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深心信解,以清净的身、语、意三业常修礼敬,从而折服慢心,自觉自奋;“称赞如来”就是以各种音声和各种言辞,称扬赞叹一切如来的智慧与功德,令自心清净欢喜,并能见贤思齐;“广修供养”就是以各种上妙华香供养诸佛,特别是通过践行“如说修行”、“利益众生”等法供养方式,来表达对佛陀的恭敬感恩之情;“忏悔业障”是要时常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决心不再造业,并恒住净戒,在反思中知道不足,在实践中得以成长;“随喜功德”则是常肯定、赞叹并促成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的所有功德,消除嫉妒,增长福慧;“请转法轮”是要常祈请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宣说教法,令正法久住,法轮常转;“请佛住世”就是劝请即将示现涅槃的诸佛如来乃至一切善知识,为利众生而不入涅槃,久住世间,弘扬圣教;“常随佛学”即是永远跟随佛陀,学习他的慈悲、智慧、发心、行持,及事业等等,从效仿圣人中得到进步与升华;“恒顺众生”就是愿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作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乃至如来,平等饶益众生;“普皆回向”则是将以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3.jpg


  二、普贤行愿在日常修学中的运用


  普贤行愿如此殊胜,我们应如何把握它的精神?又该怎样落实到现实修学当中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十大行愿在名目上虽有次第的安立,但在究竟义上却是互相融摄的。一愿行含摄无量愿行,无量愿行又可摄归于一愿行。所以在每一法中都可以同时实践十愿。因为无论是礼敬、赞叹还是忏悔,乃至回向,都是没有固定相貌的,不拘泥于任何形式。


  比如:我现在站在这里,以一颗至诚恭敬的心来演说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我的身体虽站在这里,但内心却可以行礼敬之法,礼敬十方三世诸佛,礼敬在座的诸位大德,也礼敬自己本具的佛性。总之,以广大无尽之心普行礼敬。同时,用我的每一音声来称扬赞叹如来诸功德海,并从忆念这些功德中生起高山仰止之心。我也希望能以清净的身语意业供养十方三宝及一切众生,愿我说法音声遍于法界,广为众生施与安乐。但我深知自己福慧浅薄,业障深重,不能贴切恰当地将菩萨功德如实宣说出来,所以我至心忏悔。对于所有辛勤筹备这次讲经交流会的菩萨们,以及前来参加盛会的法师和护法居士们,我都由衷地随喜与赞叹,并且见贤思齐。面对这么多福慧具足、辩才无碍的大德法师,我也真诚地祈请你们久住世间,法轮常转,让觉的讯息传遍每一个角落。我还发愿要永远循着佛菩萨的足迹,跟着善知识的步伐,从不断地学习效仿中获得进步与升华。当然,我更不会忘记“欲为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的教诲,把众生摆在第一位,在智慧的引导下恒常顺从众生的善性,努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给人希望。最后,愿把我所有讲经功德以及往昔所作善业都回向给大众,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各位的祝愿。这样在我讲经的当下,就可以同时实践这十大行愿。


  佛教是心灵觉醒的教育,佛法就是心灵觉醒的方法,所以重在善用其心。同样的事情,若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结果就会不同。只要我们善用其心,则可获一切胜妙功德,普贤行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就能圆满具足。


3.jpg


  三、普贤行愿的核心


  普贤十大行愿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恒顺众生”。因为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正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佛教是把众生摆在第一位,没有众生,哪有佛与菩萨?至于菩萨与众生的关系,《行愿品》中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说明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如花与果,树能开花结果,离不开根深蒂固的基础;为了树能够开花结果,就要精心呵护树根,常以大悲水来灌溉,使之茁壮成长。佛教讲缘起,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而起,若无因缘,则一法不生。所以,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彼此依赖的互联网当中,现有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的成就。若懂得缘起的人生观,就能时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所有成就我们的众生。由此而能对一切众生都起深切的慈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佛陀谆切提醒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是以要想成佛,就必须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与众生广结善缘,这也就是普贤行愿中的“恒顺众生”愿。


  所谓“恒顺众生”,就是时时处处事事都要顺从众生。佛菩萨观机施教,根据众生的性情、根器、喜恶等不同,而施予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救度,引导众生祛恶向善、背迷合觉,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恒顺众生错认为无原则的迁就,而是随缘观机,因势利导。要是有人行凶作恶,自然不能顺从纵容,而要方便劝化。所以,恒顺众生一定要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前提,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更不能同流合污,反遭其殃。否则就成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了。


  另外,《行愿品》中所说的“众生”,不仅仅指人类,而是包括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对于千差万别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以慈悲心去平等饶益。《梵网经》里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作为修学菩萨道的人,于一切众生都应该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人那样平等对待,用佛法给他们带去利益与安乐。做他们病苦中的良药,迷途中的指南,黑暗中的明灯。践行“恒顺众生”大愿,能帮助我们断除我执,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乐于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宏大愿力相应,才能令诸佛欢喜。正如《行愿品》中所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可见诸佛众生,无二无别,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4.jpg


  四、依普贤行愿开发胜义菩提心


  普贤十大行愿的名目,看似简单寻常,要真正践行,并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众生,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的状态中,执著身体、执著名利、执著地位、执著财富、执著情爱等等。正是种种执著,束缚了我们的心量,犹如作茧自缚,从而滋生无穷烦恼痛苦。唯有以普贤菩萨为榜样,用十大行愿开拓我们的广大心量,才能破除执着,远离痛苦。再用广大无限量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依着普贤行愿无有疲厌地去熏习、发愿、行持,胜义菩提心就会自然开发出来。因为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广的展开,就是普贤行愿海。换句话说,普贤十大行愿中的每一愿,无不具体熏修长养菩提心,深入进去,胜义菩提心就会不断滋长、广大、成熟。普贤行愿,菩提心源,真实不虚。


  普贤行愿不仅是佛教内部修持的一个基本模式,而且对现代社会人性的提升、人心的净化、人际的和谐、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世界的和平,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想成就佛道,要想自利利他,要想和谐社会,都必须从普贤十大行愿做起。

公益慈善

  • 南华禅寺慰问白土镇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一连大半月的大雨滂沱,总算盼来了云开雾散。受传正大和尚嘱托,华慧法师,法钟法师,照定法师和妙理法师,代表南华禅寺向曲江区白土镇的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送上慰问,支持新农村发展建设。

  • 同心战疫 共迎春回泉城——济南市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开展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

    5月3日,济南全市性宗教团体联合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活动在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顺,历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孟帅参加活动。